深度文章:西安,何时告别下一次的“全城看海”?
文=聂海峰
2016年7月24日的大暴雨,几乎让所有西安人都身同感受:飞机停飞、城市看海、交通拥堵、汽车浸泡、地铁越站……这一天,是西安人的“天气日”!
在此之前,我们只是从新闻上看到“水淹武汉”;也只是从网上获悉,许多城市因为暴雨而遭受巨大的损失。当一切未曾亲身经历,也就无法体验到这一切。如今,它来了,与我们所有西安人都有关!
如果说,雾霾使得“空气面前人人平等”;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这一次“水漫长安”,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?
我们再谈谈“城市的良心”工程
对比一下百/千年前
法国文学家雨果说:“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。”华人世界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:“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,一场雨足矣——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,足足下它三个小时。”
①这一次,我们再谈谈一百年前的青岛
▼
|青岛排水系统剖面图,这可是一百多年前|
当年德国在青岛,运用了当时最先进工业技术修造城市排水系统。对于这个排水系统,当年造访青岛的亨利亲王就曾自豪断言:亚洲第一!
这套排水系统有多强大?首先是领先全球的理念:雨污分流,也就是雨水排泄与生活污水排泄分开处理。专门修筑十二条分流雨水的暗渠,总长5464米,更有总长29.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.07公里的排污管道。
②谈完青岛,我们再看看六百年前的北京
▼
|北京故宫,六百多年来从未有过水患|
2016年7月20日,“北京看海”,故宫三大殿出现难得一见的螭龙出水景观,拥有近六百年历史的紫禁城,为何能够在大暴雨中不见积水?
紫禁城的排水有明暗两套系统:明排,是通过各种排水口、吐水嘴排到周边河中;暗排,是通过地下排水道将水排到河里——这条河就是内外金水河。内金水河流经大半个故宫,在故宫东南角汇入护城河;护城河又与北京城水系相连,消化吸纳故宫的雨水。
③最后,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的西安
▼
|咱西安,两千多年汉长安城的下水管道|
水,是一座城市的命脉。汉长安城自隋代起被弃,因“其水咸卤”,意思就是地上、地下水都被数百年的生活污水污染,所以另起大兴城。
但是,汉长安城形成“城壕-明渠-路沟-湖泊-河流”等完善的排水系统,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渠总长达35公里。街道两侧的路沟与城内的大型排水渠相连,经过城墙时都构筑了涵道。一般以砖石砌筑,宽可达两米。隋唐长安城则更为完善,如大明宫为防止渠道淤塞,就已分段安装了多道铁质闸门。
从“水淹武汉”看“水漫长安”
不同的城市,同样的结果
经历过了一次全城看海之后,武汉投入上百亿进行了城市排水系统升级。但是,2016年让这座城再度“失守”。一座城的发展,已不是投资那么简单。
2016年的夏天,武汉成为全国的焦点。有媒体计算,武汉一周降雨量相当于下了四十个东湖。什么概念?武汉东湖水域约30平方公里(相当于30个曲江池)。也就是说,武汉下了1200个曲江池的水。
早在2011年6月,武汉就遭遇1998年以来最强暴雨,导致八十八处地段严重渍水。2013年,武汉投巨资治理排水系统,当地媒体曾以《武汉投资130亿告别“看海”,一天下十五个东湖也不怕》,预计花三年时间,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。结果……
综合媒体报道和资料,武汉城区湖泊数量则由1949年的127个,变成现在的二十多个。湖泊面积从1581平方公里,到目前缩减为646平方公里。疯狂填湖造地的结果,就是真正能够起到排水作用的只有五个湖。曾经的“百湖之城”的武汉,大部分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,丧失了对雨水径流的调节和蓄滞作用。
|武汉水患,是多年来“人灾”的一次集中爆发|
有湖北大学专家研究发现:汉口中山大道西北地区因有湖泊,1906-1948年三十年里,汉口日降雨大于100毫米大暴雨近三十次,却未有遭受严重淹渍的记载。
城市基础设施的缺失,只是一方面。武汉的极端例子告诉我们,城市与自然必须平衡,否则不止是“天灾”,更只是“人祸”。对比武汉,西安因自然因素“看海”偏少。作为一个内陆“缺水”的城市,西安屡次出现严重的城市积水,问题到底在哪里?
西安,何时可以告别下一次“看海”
能否学学千年前的长安
这一次的暴雨,让所有西安人都感同身受:全城交通拥堵、大量汽车被浸泡、地铁越站行驶、飞机几乎全线停飞……如果说,雾霾让大家“人人平等”;那么,这次暴雨更是。
暴雨过后不久,朋友圈流传一份《西安城区低洼易积水明细表(共七十二处)》。这些易积水之地,分布在西安城市的东西南北。这,它们存在多少年了?
无水不城市,无水不长安。自古以来,正因丰沛的“八水”,造就了八百里秦川,让长安成为金城千里的“天府之国”,成就灿烂的古代文明。不知何时起,西安成为了严重缺水的西北城市。但是,西安的城市水患却从未停止过——这是一幅极具讽刺的“蒙太奇”场景:一个严重缺水的西北城市,却为何屡屡“看海”?
问题一:是经济和资金的问题吗?抛开1949年以后建成的老城区,自1991年西安高新区开始至今,西安已拥有“五区一港两基地”以及“西咸新区五大新区”。这个阶段西安的GDP,是不是远远高于一百多年前,德国人主导修建水管道的青岛?
问题二:是排水系统的技术问题吗?早在一千多年间的汉唐时期,西安就已拥有完善“城壕-明渠-路沟-湖泊-河流”城市排水系统。我们现在都能掘地几十米修建地铁,难道就修不好一条下水道吗?
当然,这并非西安一城之困。2013年,国家防办曾专门撰写报告:中国70%以上城市管线系统排水能力不足一年一遇,90%以上老城区排涝能力甚至比规范规定下限还要低。
报告认为,很多城市都着眼于发展经济尽快取得效益,普遍存在“重开发、轻安全,重地上、轻低下”现象,一些大城市大灾之后才大治,亡羊补牢式组织建设,缺乏长期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。这个结论,说出了问题的核心本质。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现实。
这一次,朋友圈里“白娘子,许仙不在西安”段子不再出现。也许,拥有千年文明的长安,它真正“国际化”标志,也许就是看不见的下水管道!
在这里,我们顺便再谈谈河北邢台。当然,在很多人眼中,河北是很缺水的地方。
古代文明,大多数缘水而起;城亦以水为邻、依水而建。“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”,水又是中华文化的象征。
古人与水患斗争上千年,也有为躲水患而迁都。公元前1526年,商代第十三位君王祖乙为避黄河水患,将国都由耿(今山西省河津市)迁都于邢(今河北邢台)。今天,在“缺水”的河北邢台,占据河道的规划、施工和堵塞……这一切,已非“天灾”那么简单。
文=聂海峰
©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
联系城记:150 336879(微信)
《城事》标志:四方之城,事有万千
西安城记,倡导城市优质阅读、生活和发现之旅。古有“敬惜纸张”,今需“以文载道”。今世喧哗,我们为您价值过滤。所以,适之为度,精研以琢,为此城提供可收藏之文。
/ 城事板块原创专题回顾 /